有策略的善良,是一種超能力

▋有天和一位女主管吃飯,談到我正在找工程師,除了專業技能外,同理心是必要條件。

「哎,親愛的,」她說:「有同理心是很好啦,」
「可是我們是 IT 部門,妳以為妳在開慈善機構啊?」
「還有,工程師要同理心幹嘛?」


也有忍不住諄諄教誨的:
「同理別人幹嘛?人家會同理妳嗎?」
「出來工作不要傻傻的,同理別人妳就輸了。」


這還算客氣的,比較直接的還有:
「笑死,同理心能當飯吃?那我們拼技術的是白癡嗎?」


(當然有用啊。)
​​
真實生活中:
具備同理心的工程師,生產力通常直接跳升好幾級。

還有,同理別人不見得吃虧,尤其談判桌上,瞭解人性的一方,幾乎佔盡優勢。
另外,同理心也是文明的表現。如果可以,誰喜歡和任性的巨嬰工作呢?

總之,我就這樣自成一派,帶著同理心走跳江湖。雖然許多人曾提醒我:

「如果妳兇一點……💥」
「要帶給屬下壓迫感、才有令人畏懼的氣勢💥」
「妳要讓人家一看到妳,心裡就會怕……💥」


但,職場為什麼要令人恐懼呢?

▋然而,同理心聽起來,實在太雞湯了。
人們聽了通常眼神渙散,然後直接忽略。
為了推廣 職場同理心,我決定換一個「比較厲害」的說法:

「🧠腦科學研究顯示,」
「人類感到危險不安時,腦部前額葉皮質的功能,會受干擾而大幅降低。」

「說白一點,就是會變笨。🧠」
(認真鏡)

「科學證明:心理安全是深度思考、理性思考的重要條件🧡。」

「所以同理心不是要當濫好人,是為了在工作環境中,提供穩定的心理安全感,以
提高團隊的智商 生產力。」

這個說法的市場反應不錯。
後來我再推廣職場同理心,可就順利多了。

▋用同理心設計制度,打造「接近零缺失」的專案(nearly bug-free projects)

有一回,我被指定接管一個專案。接手時,狀況有點風雨飄搖:

工程師們對技術不熟,程式漏洞百出,每次上線都驚天動地、失敗收場。

為了挽救災情,團隊訂了一個「獎懲制度」:
統計Bug 數量,讓大家來PK:
◽ Bug最多的人,接受懲處,還要寫檢討報告。
◽ Bug最少的人,給予獎勵🏅
◽ 完全沒有 Bug,額外再給特別獎賞🏅

有蘿蔔、有棒子,乍看合情合理……制度上路後,情況卻沒有好轉。
工程師們士氣低落、逐漸失去了信心,已經有人遞出辭呈……

「團隊技術太弱了,」
專案經理說:
「妳來幫幫忙,看看能做什麼。」


▋我把過去的檢討報告找出來,花幾小時翻讀一遍。
一頁一頁的報告中,我讀到了 恐懼和擔憂……

報告寫得草率,
工程師花很多力氣,解釋「這不是自己的錯」。
他們覺得恐懼、只想自保,就不可能講真的原因。

難怪檢討報告沒有用。

公司花錢聘請工程師,卻讓他們寫沒用的報告,還讓他們理智癱瘓、心生怨恨……

這是雙輸。實在太虧了。​


▋這制度看來中規中矩,卻有幾個問題:

👁‍🗨流於形式、真相被掩蓋
畢竟工作都快不保了,誰願意講真話呀?

👁‍🗨引發恐懼和憤怒
人被懲罰時、腦子都被情緒佔據,理智根本無法動。

👁‍🗨沒有「從失誤學習」的鼓勵機制

👁‍🗨不切實際的完美

在某些領域,萬無一失很重要(例如:飛航安全✈),程式設計卻不必然。
連電腦都會出錯,何況是人呢。

而追求「過度完美」,還會誘發:

保守心態:少做少錯、打安全牌
惡性競爭
不做事的人,只要指責「有做事而犯錯的人」就贏了
說謊
在生存競爭中,這會引誘人們說謊、掩藏錯誤

整體來說,這是一個基於「競爭+恐懼」而設計的制度:
它創造了許多引誘,不斷刺激人性的負面因子,還剝奪了從失敗學習的機會。

太平日子裡,這些缺點還不明顯,
風雨飄搖時,這些缺點、會連同人心的恐懼一起放大。
這也是制度失效的原因。

▋我決定由「信任、心理安全」出發,重新設計制度:

❒ 高品質的獎勵(Bug最少):保留。
❒ 低品質的懲處(Bug最多):暫時移除。
❒ 零失誤的特別獎勵:移除。

❒ 允許失誤,不過度咎責
除非是態度鬆懈、惡意擺爛、且不斷再犯,才會考慮咎責

❒ 設計「從失誤中學習」的鼓勵機制:
失誤既然發生,就讓壞事變成養分吧!

提出「下次如何避免」的方法。然後,不要再寫冗長的報告了,直些將改善方法,加入團隊的程式規範 (coding convention)、程式檢查 (code review) 等標準流程中。
提出方法的工程師,也會因為幫助團隊、而得到獎勵。

▋新制度上路前幾天,團隊很不習慣,兩位印度工程師,更是焦慮感大爆炸,他們愁眉苦臉地跑來找我:

高個子說:
「我不知道妳怎麼那麼樂觀,」
「以前有懲罰都這麼慘,現在懲罰幾乎拿掉了,怎麼管工程師?」


我試著解釋:
「我們只是用提出改進方案,來取代懲罰,」
不要再寫沒用的報告了,那是雙輸。」

小個子說:
「妳說的是沒錯啦,不過……」
我是覺得肯定會完蛋啦……😭」
「我好幾晚都睡不好……妳不覺得這行不通嗎?」


我說:我相信可以的。我相信我們。」

我的印度夥伴都快哭了:
「問題是,我們不相信自己啊,」
「我們先前,沒有一次順利過耶!沒有!😭」


(📣📣📣警示:夥伴心理感到不安全,嗶嗶嗶!)

既然要推動心理安全,就得安撫好夥伴的心。
我花了些時間,說明新制度的精神,一再保證失敗不會咎責。
他們要做的,就是放心去探索失敗把經驗學起來,然後分享給大家
工程師們愁容滿面,半信半疑地離開。

那段時間,我們密集地拆解問題、研究失誤,並從失誤中萃取出經驗,累積一套嚴謹的程式開發 SOP。

我們有策略地演練SOP:
透過地毯式的盤查,將數百個 bug一次清掃出來。

接著,就是大家分工、修改程式、重新測試、準備上線。

一週後,系統再次上線:
這次,我們直接達到「零缺失上線」。

這次成功,也順利啟動了夥伴心理的「自我效能感」:​
聽起來很八股,就是──
發自內心 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

新模式穩定後,高品質成了團隊的常規,零缺失成功上線 也常常出現。
在擁抱失誤、不再執著完美之後,完美反而悄悄降臨。

心理安全➠鼓勵誠實➠擁抱失誤➠探索真相➠從失敗學習➠經驗快速累積➠戰力跳躍升級

▋《心理安全+成長思維+刻意練習》
​表面上是技術問題,底層運轉的卻是心法。

設計一個制度:
❶讓失敗不被掩藏
❷將挫敗轉成價值、將壞事變成好事
❸鼓勵「誠實」
❹容許合理範圍的錯誤
❺理性思考可以轉動
❻有一個機制,讓技術持續提昇
❼團隊感覺安全信任

這肯定是管理者最值得投資、CP值最高的工作之一!

我在不同的產業、不同職位中,持續實驗這些心法,也一再創造成功經驗。這似乎違背傳統職場的邏輯:

人們普遍相信,同理心和溫柔是職場上的弱點。
我卻運用這些「弱點」,一再創造成功。


「這還是靠妳的技術啦。」
人們總是這麼說。

現在我會說:
「🧠腦科學研究顯示,人類感到危險不安時,前額葉皮質會……」

▋有策略的善良,是一種超能力
「我不想活在善良被當成弱點的世界。」 —— 基努李維
I don’t want to be part of a world, where being kind is a weakness.” —— Keanu Reeves

我始終相信:有策略地運用善良、利他、信任、尊重,人類會創造出最美好的高度文明世界。
因此,在這張牙舞爪的世界,我活成了不太主流的風格。
​​
如果我很怪,怪得很有創造力,怪得心地溫暖、怪得善良溫柔人又很 nice……那,聽起來挺好的呀👽

我是不是該勤勞點,把世界上的怪人揪一揪,一起來推廣這個怪……

值得高興的是:
這幾年,怪人顯然越來越多了(?)👽

👽Google 在 2015 年,發表「讓團隊成功運作的五個關鍵」,第一點就是 心理安全
🔗​Google:成功團隊的五個關鍵要素

👽日本腦神經科學家的著作《最高腦科學教養》中,將「心理安全」和「後設認知」,並列為腦力激發潛能開發 的兩大關鍵

👽在美國,有越來越多新創公司,將「同理心」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

👽今年春天,史上最大火箭 SpaceX 試射、並於升空後爆炸:
SpaceX 將其定調為「慶祝失敗」,
馬斯克隨後也在推特上發文:「恭賀團隊、學到許多經驗。」 ​

🔗升空約4分鐘爆炸還算成功?SpaceX團隊「開香檳慶祝」原因曝

越來越多人注意到 職場心理安全成長思維擁抱失敗、與同理心 等素養。

這些,正是我一直深深相信的事。

▋未來早已到來,只是尚未普及。

如果你也相信善良、有一顆溫暖的大心、擅長將壞事轉成好事、相信人類不需爭奪、腦中充滿源源創意、深刻關切人類未來……

如果你也這麼怪,也許我們只是比大部分地球人,走得快一點。
請相信我們的未來,正在來臨的路上

我就怪!歡迎和我分享你們的古怪善良故事!

※感謝天下雜誌、商業週刊、Cheers 刊登轉載

《最高腦科學教養:後設認知╳心理安全,培育次世代人才的關鍵要素》作者:工藤勇一青砥瑞人
這是一本顛覆所有教養認知的書,史無前例的結合學校教育和神經科學。教養孩子的最大關鍵:
「心理安全」與「後設認知」。本書正是歷經三年時間的研究成果,以「心理安全感」、「後設認知能力」作為書中兩大主題,──心理安全感是人腦在做深入思考或者是理性判斷時,不可或缺的狀態;而「後設認知」則是讓孩子們體驗負面記憶後,能夠轉變成正面學習的能力。

留下你的想法……
回到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