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學諮商了,好好講人話吧! (上)

理科太太《諮商筆記》落幕了,被討論最多的,就是諮商風險

其實市場上,各種類型的諮詢/顧問/教練/療癒服務(生涯、職涯、心理、創業、身心靈、能量療癒等)百花齊放:然而,只要個案卸下防衛、赤裸地展示迷惘與脆弱,風險就存在 ── 如果服務者,無法順利為個案的「人生手術」操刀,到底會有多災難?

朋友K就有過一次,頗驚悚的「諮商翻車」經歷。

▋按摩仙姑:我們都是照能量走,不會出錯!

那是一個按摩沙龍,提供「身心靈諮詢與能量療癒」的服務。依約前往時,工作室的芳香蠟燭,正搖曳著點點燭光,氣氛舒緩而放鬆。

換好浴袍,躺在按摩床上,療癒師用精油按揉他的身體。他們緩緩聊著,按摩師會對他的身心靈狀況,給出一些回饋和建議,最後會讓他帶走一些芳療產品。

這位按摩師,有數十年的臨床按摩經驗,手技細膩純熟。此外,她上遍了國內外身心靈圈的課程,也拿到一些芳療的學習證書。總之,按摩師是個善良的好人 ── 雖然後來才明白:

​❝好人,不一定能好好說人話……❞

話說的大腿內側,有一片被煙蒂燙傷的疤痕,一枚一枚灰黑色的坑,面積不大卻觸目驚心。當療癒師掀開毯子,看見那片疤痕時,迎來了第一回合的驚嚇……

按摩師驚呼:
「哎一ㄜˊ,你這個,怎麼會這樣啊?!」

沒料到有人會對自己的傷疤,如此魯莽地探問;即使朋友聊天,這樣問都很沒禮貌吧,何況,他們正在進行「身心靈」療程啊……

「嘖嘖嘖……」療癒師摸著他的疤痕,竟驚嘆了起來。她一邊發出嘖嘖聲、一邊盯著的眼睛,等他自己接話。

覺得自己像一條無助的魚,被粗暴地摔在鉆板上,只能狼狽地開闔著鰓,等待廚娘接下來發落。他想:

按摩師觸碰心靈的動作,似乎粗魯了點啊。從她問話的方式,沒有感受到駕馭一場安全的心靈對話的能力……

按摩師對自己的魯莽,顯然沒有同樣的覺察。她繼續發動攻勢:
「你這裡怎麼這樣蛤?」


一股強烈的直覺浮上K的心頭:
他不想講。他不想跟這位按摩師談這片疤。

💔疤痕背後,的確有故事:
那是小時候,被繼父家暴的留痕。這樣的成長環境,烙印在他生命的,自然不止大腿的煙疤;更深的疤痕密密麻麻錯落在心上,看不見也摸不著,成了長久的隱痛。

就這樣坑坑巴巴地長大,長成了細膩敏感的大人:他真誠地探索自己的生命、一點一滴修補著家庭給他的各種身心靈創疤。

認識他多年,我深知他有多勇敢,才能爬過那地獄般的幽谷。
大腿內側的那片疤痕,更像是的生命勳章,因為勇氣而閃閃發光……🏅

然而此刻的他,赤條條地蓋著一條毛毯,聽著療癒師「嘖嘖嘖」的驚嘆,只能無助地盯著天花板……

電話響了,療癒師去接電話。摸出包包裡的手機,迅速傳給我一個 line貼圖:「救郎喔……」

療癒師接完電話回來,繼續追問:
「你這怎麼這樣啊?」

無聲地瞪著空氣。他真希望按摩師敏感一點,最起碼看懂他的尷尬,看懂他沒有要聊這件事。

按摩師又問:「這是怎樣啊?」
他嘗試從喉嚨發出一些聲音:「嗯……咳,咳。」

他很希望回應些什麼,來轉移這段不舒服的問話──
但在「哎ㄜˊ……」「嘖嘖嘖!」之後,此刻他真的想不出什麼句子,來收拾這個大型翻車現場。

按摩師開始她的 ❝諮商❞:
「我可以感受到你的能量,你很緊張,」
「你和爸爸關係如何?媽媽呢?」

終於開口了:
「沒什麼不能講的,我也跟很多人講過,但現在,我覺得好像沒有必要講……」

貼心的他,才說完就自責了,這等於告訴按摩師:
❝我可以說,也常常說,但現在,我就是不想跟妳說。❞

他擔心傷害了按摩師的自尊心 ── 但顯然他多慮了。

按摩師:
「能量不會騙人,你現在整個能量緊縮,喉輪都縮起來了。」
「你就是在緊張!如果你不講出來,這個創傷會影響你一輩子,」

哭笑不得。他想:
如果我的緊張不是因為傷疤,而是因為妳呢?

他嘆了一口氣,嘗試回應按摩師的逼問:

「有些事不是不能講,是選擇不講。不講有很多原因,不一定是妳想的那樣,」

「可能只是沒必要講,可能單純因為隱私,或……嗯,其他更多的原因。」
(不是不講,而是不想跟妳講……)

「比如洗澡好了,洗澡很健康,但我不會讓每一個人看我洗澡,這就是隱私。」

「如果我不讓你看我洗澡,不代表我在逃避。那只是我的隱私,我的選擇,如此而已。」

▋他回想第一次見面,與按摩師有過一場聊天,彼此交流了探索身心靈的經歷。當時他告訴按摩師,未來想成為一名心理師。

是地球人類中,極度善良那款 ──成長過程的坑坑疤疤,養成他柔軟的同理心,在工作多年後,更因難捨對人類的熱愛,重回校園唸心理研究所。他是真心想陪伴那些,和他一樣心上帶疤的靈魂……

那陣子,《四樓的天堂》正上映,戲裡黃秋生(飾演按摩師)和謝盈萱(飾演心理師)直觸心靈的對話太迷人,這讓剛考上心理研究所的,和這位「號稱橫跨身心靈」的按摩師見面時,自動自發地戴上美化的「四樓濾鏡」:

「妳看過《四樓的天堂》嗎?」朋友期待地問按摩師。

當時對話中,對方的確浮現「比較主觀、粗線條、無法很細膩地同理」等特質。想:反正只是身體按摩+輕諮詢嘛!還是預約了今天的療程。

顯然,一小片煙疤,讓按摩師的不夠敏感、單向溝通、缺乏同理心等特質,瞬間放大而一覽無遺。

感覺自己上了一台飛機,才剛繫好安全帶,卻發現今天駕駛飛機的機師,是個只會騎三輪車的小孩。

「你如果不願意面對,我們就先不講。」按摩師說。

「不是你說的那樣,」
朋友又努力講一遍:

「我剛剛說了,不是不願意,是不需要……」

空氣安靜下來,很尷尬的那種。按摩師繼續按摩,她終於閉上嘴巴了。

全身按摩結束後,朋友換好衣服,按摩師將能量產品交給他──然後,❝諮商❞又來了:

「我們做諮商的,沒有要挖人家的秘密,」
(哇,她還記得諮商的原則呢……)

「我只是要提醒你:你再怎麼逃,終於還是要面對。」
(……那這一句是什麼?)

「天啊。」終於忍不住翻了白眼:
「我剛剛說了,這是隱私,我也已經和我的心理師,走完這部份的課題。我覺得沒有必要跟妳說,就這麼簡單。妳怎麼感覺沒有在聽?」

按摩師用輕柔的聲調,斬釘截鐵地宣判:
「不管你先前走哪一派,在我這邊就是跟著能量走,這不可能錯。」

經典幹話出現了:
「親愛的,世界只有你自己。」

然後,又來一句:
「終究你要面對的。逃得了現在,逃不了一輩子。」


朋友的白眼幾乎翻到後腦杓:
「跟身心靈哪一派無關,」

「心理諮商的基本規範,是有其道理的,那是人與人間,如何建立信任基礎的方法。更直接的說,和諮商技巧無關,和妳有沒有同理心、會不會聊天有關。

按摩師根本沒在聽 ── 她繼續自己的 ❝諮商轟炸❞:

「有些人很聰明,話都很會講,但你的身體騙不了人,」
「我沒有要逼你講秘密,你可以準備好再說,我可以等,」
「但我要跟你說,你這個不講出來,生命很多事情會連動,」
「和爸媽關係不好,你會金錢匱乏、事業困難、人際關係衝突,這些都會連帶影響……」
「逃的了現在,逃不了你自己。」
「人生不是用躲能解決。」
「………」
「……」
「…」

已經忘了,那場對話到底怎麼結束的。
當他驚魂甫定地逃出來時,依稀記得:工作室的大門,正緩緩飄出輕柔的水晶音樂……

「會通靈不等於能諮商!」

跟我講這段經歷時,憂愁得眉毛都快打結了:
「這樣問話的方式,會讓多少人二度傷害?」
「太可怕了,九天玄女的開運爆米花都還好一點!」

我撲嗤笑出來:
「不許你拿按摩師跟算命阿姨廖麗芳比啦!」
「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:按摩仙姑的諮商,出了什麼問題?」

簡直滿臉憂國憂民:
「天啊,她幾乎一說話就不行!」

✓自己開題目
✓逼個案講不想講的事
✓對個案的傷痕毫無同理心
✓敏銳度細膩度都太低
✓沒在聽人家講話
✓資訊解讀很主觀
✓下定論很偏頗
✓不理會個案的呼救
✓頑固堅持己見
✓貼個案各種標籤
✓無法自我覺察
✓將對話的不順暢都歸咎給個案
✓缺乏自省
✓沒有創造出安全對話的情境
✓態度不專業──像是好奇探八卦的鄰居或親戚、而不是心靈療癒師
✓情緒勒索……

「哇嗚,這也太慘了……」我說:「情緒勒索是哪部份?」

「個案表明沒有意願談,按摩師馬上給予負面暗示,什麼未來財務、事業、人際關係都會有問題 ……」

原來真正的溫柔,並不是柔和的語調、也不是水晶音樂和精油蠟燭、更不是按摩的手技,而是一顆柔軟、開放、接納的心啊。

如果日常生活中,連經營一場好的聊天都有困難,如何進行諮商呢?

考進心理研究所的,是「證照派」的擁護者:
「正因為不是每個心理師,都具備這樣的心靈敏銳度,所以更需要完整的培訓 ── 諮商技巧也許無法幫心理師,長出一顆細膩的心,但可以避免諮商師在陪伴個案時,犯下太糟糕的錯誤。

然而,接受完整訓練、擁有證照的心理師,就不會犯低級的錯誤嗎?
那為什麼許多個案,仍在諮商過程中,被心理師霸凌、貼標籤、二次傷害呢?

說說我親眼目睹的經歷好了。

▋心理師對內向者的霸凌

我曾報名一場「職涯+人生診療室」的工作坊…………(下集繼續)

延伸閱讀:✎不要學諮商了,先好好講人話吧! (下)

留下你的想法……
回到頂端